我们生活的地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滴水成河,汇聚成海,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承红色基因,探河流之美”调研队部分成员于7月14日来到河北省定州市唐河,通过实地察看和访谈,从水质、水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唐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寻找红色基因,探寻河流之美。
活动伊始,调研成员提前规划好路线,了解唐河历史背景,探索背后文化底蕴。下午三时许,成员按约定时间到达调研地点,按计划沿着河岸一路向前。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花儿,散发着各种各样的芳香,河水和天空融为一体,宽阔的河面上不时有鸟飞来飞去,却只见水流平缓且泛有微波。途中,遇到一位巡逻值班的爷爷,从跟他的谈话中,调研队员了解到,唐河正值汛期,“南北水调”通过暗渠也在给唐河进行生态补水,很多市民看到唐河美景纷纷打卡、嬉水,殊不知这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爷爷的职责就是禁止市民靠近河流,防止意外发生。另外,作为河北省三大主要历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传承地,唐河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一代代的杰出人物,定州历史遗迹众多,传统城市文化轴线向北延伸,与唐河交汇点形成文化集中地。唐河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必不可少,“跟着老吭分粮食”的民间故事,唤起了心中的涟漪。这里说的“老吭”指的是中共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当时发生了严重饥荒,以张星江为首的唐河县党组织领导的农民抢粮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土豪劣绅,扩大了革命影响,为支援鄂北革命根据地的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群众生活的困难。他们看到了只有跟着共产党,组织起来才有力量,穷人才有饭吃。这一行动,后来得到党中央的表彰,号召各地“必须运用以前唐河分粮斗争的经验”。现在的唐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定州持续推进唐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揽河入城,构建“以水润城、蓝绿交织”的城市景观,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象。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实践团成员增强了对河流的保护意识,较全面地获得了唐河生态保护方面的资料,领略了唐河的山水美景,接受了红色教育,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实践能力。红色基因是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正能量,我们要与时俱进,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
撰稿:仝梦云
摄影:仝梦云
审核:李贤松
来源: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闻宣传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