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寻记忆中的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材料学院调研队员林洋于八月七日来到平邑县调研一口历史悠久的大古井。
在美丽的平邑城东南10公里处,有一所文化深厚的大古井。经探查,古井直径5米有余,呈葫芦状,越往下范围越大,给人一种吞并万物的神秘感。近处,井口由8根石柱用方木连接而成,网格状的红木充当井盖以防止人或动物跌落。与其他井不同的是,这口古井有四个井口,足以证明这口古井之大。石柱上刻有花纹,纹理分明,平淡中又不失典雅,而且柱子上那一道道井绳的勒痕,可以窥见百年间多少人来来往往箍绳取水。井边红色的方木早已褪去了年轻的光泽,变得厚重与沧桑。远处看,古井整体就像一个充满古韵古风气息的供人歇息的凉亭,既不突兀,也没有失去应有的质朴与大气。朝南的一口青石制作的刻花香炉,是古井的门面担当,旧时用来供人们朝拜与祈祷。往往年代越久的东西,人们越看重,并对其赋有神明的色彩,于是就流传下来独树一帜的传说。其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是,相传有一个妇女挑着一担水在这个古井的地方休息,忽然出现一个骑着马穿着官正的军人。那军人对她说:"大嫂,你看天气这么热,我的马要渴死了,能不能让我的马喝点水"。她说:"这担水是我从很远的地方挑来的,你的马喝了,我的人还怎么喝"。那军人听了笑到:"你把这水给我的马喝一点,救了它,这地方就有一口井"。妇女同意了,马喝完果然在她的身旁出现了一口泉水清冽的井。然后妇女开心的睁开了眼,原来是一场梦,但井却又存在,于是人们便把这看作上天赐福,故事传开以后,村中也特别感激那位军人。一些老人曾说,这口古井百年来没有夺过一个人的生命。在干旱时期,就是村中的活菩萨。以其清冽的水,供养着十里八乡的百姓。据说,这井中还曾淘出过枪支,弹药,手榴弹和铜钱。在革命的岁月这口古井也依然供养着此地无畏的战士。这么一算,这口古井不知承载着几个世纪的记忆与恩情。
通过实地探查古井的前世今生,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红色的文化与精神。饮水思源,感恩那奋战在此的革命烈士,感恩生活在古井旁人们的深情,那动人的井与人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以益后世。
撰稿:林洋
摄影:林洋
审核:马天琛
来源: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闻宣传工作站